退休師奶立雜談


對上一隻玩的遊戲,已是Switch的《三國策略》,斷斷續續玩了很長一段時間,遊戲就像遠古超任時代我很喜歡的遊戲《皇家騎士團2》,所以才買了來玩,不過總是玩得不是很順,打一場又放一輪,隔兩三天才再繼續,總算打爆了,因為這個遊戲就是以多線發展,劇情正而出名,所以自然要打二周目,但打了幾場,選了不同的路線推進故事,口中說:「二周目都好像新故事一樣!」但又是提不起勁,過不了幾關,便將遊戲打了入冷宮。 最近發現出了《皇家騎士團2:重生》,其實可以說是炒冷飯,這個經典遊戲重又重製,最新這一個也是PSP改版的《命運之輪》的重製版,但我沒玩過PSP版,於是就買來玩吧,現在還有中文字幕,不用像當年靠看動畫估劇情,亂點日文選項推進。先介紹一下這個遊戲,製作人是松野泰己,是一個回合制的戰棋RPG遊戲,當年創先河不是自己行完到敵人行,而是依角色的能力值、負重等來決定行動次序,而且角色戰死就真的死了,所以總是因為喜歡的角色死掉而一再重玩。 再次打開《皇家騎士團2》,一玩就不得了,所有當年記憶立即回來,今次更能投入劇情,知道主角為甚麼要和戰友決裂、逃亡,為了甚麼而戰,會為了角色擋到攻擊而歡呼,魔法師把敵人Charm了又會大叫,投入到不得了,這才知道甚麼是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三國策略》的玩法和《皇家騎士團2》很近似,但明顯平衡做得不好,很想做好劇情,搞甚麼投票決定去向,變成常常要看故事,搞大半粒鐘都未打一場,悶場甚多,所以總是提不起勁玩,而且現在遊戲的難度太低了,輸了保留經驗值,角色戰死只是離開戰場,自然不會太肉緊,重玩就一定過到關!其實當年松野泰己轉了去Square製作的《FFT》,基本上就是《皇家騎士團2》的續篇,畫面進步了,但不知欠了甚麼,就是找不到對《皇家騎士團2》那種熱愛。 隔了二十多年再玩《皇家騎士團2》,這才知道不是回憶中的經典特別美好,而是這個經典真的是經典,即使現在已改了少許,角色死了有三個回合機會可救回角色,稍稍降低了難度,但依然令我極度投入,總是想玩就是證據。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皇家騎士團》翻打先知無人能及


Risk
談起BoardGame,我的啟蒙是一副《Risk》,是一個親戚送給我的,那時應該只得十歲八歲,全英文的說明書,後來有中文版,叫《戰國風雲》。記得最初是姐姐教我玩,但玩一次要玩好耐,而且多人才好玩,直到中學,才真的和同學認真的玩,多是去某人屋企開party,然後玩通頂。 《Risk》的圖板是一個世界地圖,遊戲目的就是統治全世界,手段就是開戰,攻城掠地,和鄰國打仗以擲骰子決定勝負,致勝之道就看兵的布局、何時以卡牌增兵和最重要的外交手碗,例如和鄰國議和,各自向另一邊擴張,又或者幾個弱國聯合先對付強國之類,當然有時運氣和氣勢也會影響戰局,即使一大堆兵,有時也偏偏攻不下一個小國,總是擲輸骰子,像現實一樣。 這一班中學同學棋腳,一起學習這個遊戲,互相熟悉大家的性格和策略方向,玩來很刺激,有次其中一個玩家去了一轉廁所,就在短短的一兩分鐘間,其他人便立即談好了結盟和戰略,只是去個廁所,回來情勢大變,由大好景變成被圍攻,很快就被消滅了,所以之後連廁所也儘量不去,去也要看準時機,以免自己不在場時讓別人結盟。 讀大學以後,住宿舍也是玩BoardGame的好機會(其實多數是劈酒或玩橋牌、鋤D),把我那副《Risk》搬回宿舍,都是因為我誇下海口,說玩《Risk》從沒輸過(真的沒輸過呀,之前不是勝出,就是磨到天光都分不出勝負),所以副《Risk》便被召喚到宿舍開戰。換了對手,原來人心是那麼難測,第一次感受到我會被剿滅,個心開始狂跳,明明我已在瀕死邊緣,但對手又基於策略放我一馬,最後結局已記不起是甚麼,可能又是玩不完,但將死的感覺卻刻骨銘心。 之後再玩《Risk》,我記得是某次旅行,認識了好幾個年輕家庭,回港後間中有聯絡,我又帶了BoardGame去玩,結果又導了這班新朋友上癮,那些年輕家庭都有大約一兩歳的小朋友,但父母們都被新遊戲迷得暈陀陀,有個掛住站起來擲骰子,讓孩子從膝上滑落地下,有人把房門關上,門外的朋友說:「你個仔瀨屎呀!」伴隨孩子的哭叫都不理會,點都要擲骰子打仗,真的好驚人! 那副跟了我大半生的《Risk》,由娘家到大學宿舍到外訪到自己的家,幾次搬屋都帶着它,不過因為玩一次《Risk》,隨時最少都要5-6個鐘,已經久沒開動,也許以後都不會再玩了。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跟咗我四十年的《Risk》


限聚唔可以大班朋友出街食飯,最好就係約埋好友在家開party,開party自然要玩party game,近排常玩《機密代號》,好處係無乜人數限制,多人會好玩啲,而且會玩到勁high,笑到標眼淚。 遊戲好簡單,分紅藍兩隊,枱面布置就是5X5的文字牌陣,每隊派一人負責出提示給隊友,出提示的人抽出一張方卡,上面標示5X5的牌陣中,那些牌屬藍色,那些牌屬紅色,其中有些不屬雙方的白色以及一張黑色,出提示的人要以一個簡單的詞語作提示,並指出與這個提示有關的共有多少張牌,例如鴨和獅子,可以提示「動物,2」,讓隊友猜出那些牌屬自己的隊伍,猜錯換另一隊出提示,直到一方猜出所有牌,猜錯對方牌變成送禮,猜錯白色則只是猜錯,猜錯黑色則立即輸掉這一局。(詳細規則呢度唔講啦) 因為每次派出來的牌陣內容不同,而方卡所標示自己一方的文字牌組合又會不同,所以組合真的千變萬化,想勝出,便要花心思盡量將文字牌拉上關係,讓隊友可以在一回合中有機會猜出多個答案,於是匪夷所思的事便會不斷出現。 最近一次玩,我出題,字牌有「戰艦」「日本」「賤」,我用「偷襲珍珠港,3」來出題,隊友很快便猜到頭兩個,第三個則開始胡扯,甚麼「偷襲珍珠港仲唔係堅?」「抑或係勁呀?」「唔通係賤?」「無理由係賤咁唔愛國嘅!」咩呀?偷襲珍珠港係日本打美國,關愛國乜事呢,度火開始升上腦,但作為出題者,面對隊友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定不可以給任何反應,否則就不用猜了,所以最辛苦的就是出題者,既要絞盡腦汁,又要忍住向隊友發火爆粗! 這個遊戲我們朋友間有個暱稱,叫菊花,呢個又關我事,已經唔記得要估甚麼字,只記得有「菊花」,我用了如坐針氈作提示,對家不停話一定係菊花,但隊友們完全不考慮,覺得不會將菊花作另一解釋,玩完這一局我立即爆發,全場則笑到反轉。另一個經典係提示「爆石」,記得好似係要估「歎」之類,但隊友想像竟然去了「飛彈」,開估後又是吵翻天!每次玩這個遊戲,我們都是一邊坐出提示的人,另一邊坐估的人,次次張枱都不斷被推向出提示的人那邊,可想而知現場情況多激烈! 不過這遊戲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字牌的文字太細,用的字款又不適合,只要稍多筆劃,就很難看清楚,特別是對我們這班大多已開始用老花鏡的人來說,更是障礙。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機密代號》難在要忍住唔爆粗



Skyline3000
近來無無聊,喺櫃頂摷咗副舊Boardgame出嚟玩,就係《Skyline3000》。這副game當年應該是買後試玩過一次之後,就真正的束之高閣,放在櫃頂沒再動過,連試玩印象都極度模糊,見只有3個人玩過的痕跡,估計是兩公婆同阿女一齊玩過一次,但今次重玩,感覺竟然大大不同。 《Skyline3000》玩法,最簡單說法,是透過起建築物覇佔地盤搶分,只要一個地段中擁有最多層建物,便可搶得該地段的分數,起建築物要透過樓層卡、屋頂卡、合約卡來達成,而令地段有更多分數的綠化地帶、購物中心等,則同樣要用手上那些卡牌去投回來。 由於這個遊戲的規則是同一地段頭兩名最多層數的玩家都可得分,差別只是第一名多兩分獎勵分,本來可4人玩的遊戲,在只得兩個人玩的情況下,只要起一層樓都可有分,玩法便變成是否可獨佔一個地段了。因為遊戲規則偏向簡單,卡牌又不會有大量文字要閱讀,所以可以玩得相當爽快。 而且愈玩愈覺得,要認真的話,這個遊戲要記和考慮的東西實在很多,例如如何分配手中的牌,3種卡各有功能,而卡上的數字在作為功能牌時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但如要投得有用資源,又要留一些大數字的牌或好幾張細數字牌。圖板上的情況要留意外,認真的話其實應記住其他人補充了甚麼㮔類的牌和牌上的數字是甚麼,這些全是公開進行的。 最近玩了兩次,我都成功獨覇了一個地段而勝出,不過多人玩肯定又要思考得更多,亂到七彩。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Skyline3000二人對戰


先載頭盔,從來無寫過影評,不過呢套《明日戰記》未上映已經引來網上大罵戰,看完又的確有些說話想講,所以試下寫。 入場派我是買飛入場支持派,或許不好看,但香港有套正正經經大投資籌備經年的科幻片,好應該畀錢買飛入場看,就算不好看,也有份見證這個歷史,何況要談好看不好看,都要看過才知道,看過才可以評論,除非齋看預告已經令人卻步。 劇情簡單係,故事簡單到係BB級,應該爆雷都無問題,基本上就是外星植物跌落B16區(香港?),危害人類,要在兩場雨間向核心投藥,就可令它無害兼反而可解救地球的空氣污染問題,所以空戰部隊就負責執行任務。故事那種清楚明白簡單直接甚至應該是刻意的,反派出場化妝都一眼就知是反派,破壞過程做埋出嚟,少少推理空間都不留給觀眾,不是刻意是甚麼?不過故事簡單也沒問題,畢竟每套電影都有其定位,《星河戰隊》我只記得是打外星昆蟲,但出色的外星昆蟲設計和特效,令它依然是出色的科幻片,不一定要像《星際啟示錄》故事那麼複雜完整才是好戲。如果沒有完整精采的劇本,《明日戰記》簡單直接專心搞影像更好,起碼不用邊看戲邊鬧唔合理。 港片味我最喜歡《明日戰記》的地方,是做到自己的特色,這種機甲不會像美國片那麼重型,奔走攻防都更靈活,更有港式動作片的味道,就像韓國喪屍和美國喪屍各有特色一樣。而且平時看科幻片多是美式大兵間的情誼,今次三個香港男人用很港式的對話互動,互窒都很港Tone,感覺很親近。突然諗起,是否日本動畫的機甲都是這一類呢? 炒雜錦唔好嘅係,很多場面很熟口熟面,我已經不是看很多戲的人,但那些都是大片啊,災難現場留下的女孩,還有個公仔,立即想起《Aliens》,外星生物追逐戰,還要藏身反光儲物櫃(屍櫃都是儲物櫃),讓外星生物一頭撞上,那是《侏羅紀公園》的速龖喎,雖然世界上沒有新橋,但不吸收進化而挪用就會扣分了。 政治隱喻最近看了兩本四五十年前的科幻小說,從中一樣看到可用於今天的情感,一本講當權者就是寧願讓全世界陷入危險,都不肯接受自己出錯,以解決問題,反而要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另一本講當權者為人類謀幸福,所以規劃一切,甚至阻止科技發展,到底甚麼是人類的幸福?誰有權去決定?這兩本書看完都令我想到今日的大環境,但明顯不是對今日世界的政治隱喻,只是談大道理。所以那些不要灰心,一定要行落去之類的對白,我覺得都只是談大道理,受感動的就感動吧,不用太捕風捉影,否則伍家朗件黑色戰衣就別有用心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明日戰記》表現相當不俗,是一套由頭緊張到尾可以開心投入看的電影,是香港科幻的好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港式機甲片《明日戰記》


免費SIM card
一別日本快將三年,那種思念,真的不時會在生活中浮現,好像早前提到行超市會常常見到日本道地名產(香港食北海道),又或者揸揸下車,突然幻想自己在日本自駕,正駛向溫泉旅館食晚餐浸溫泉。近來為了解相思之苦,走去睇自己的blog,重溫當年遊日的種種趣事,不過可能是以毒攻毒,在北海道食到的海膽,和香港食到的味道是不一樣的!愈睇愈恨! 看自己的blog,除了一邊看一邊順手改錯別字(很羞愧的坦白,我其實不會打字,一直用二指神功,所以主要是看着鍵盤來打,有時打錯字都不發覺),還發現很多連結都失效了。像2013年的九州遊,曾住過一間有獨立小木屋的精緻旅館オーベルジュ森のこびと,2016年熊本大地震後已遭破壞,不復存在,但後來又以ペンション ベルバード的名字重新開業,希望有機會去住住。 北海道旭川的雪の美術館就沒那麼幸運,我是2016年去北海道賞花時去過,那時是有三間館的,分別是雪の美術館、優佳良織工芸館和国際染織美術館,三間館以雪の美術館最有看頭,內裡的冰雪布置和雪花特寫都很有特色,而且三間館的外圍是很漂亮的花園,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但原來我去那一年年尾,因工藝村負債太多,優佳良織工芸館和国際染織美術館兩個館已長期閉館,只餘下最有看頭的雪の美術館,2020年更因新冠疫情令遊客大幅減少,雪の美術館亦在6月30日閉館,這麼美的地方真可惜! 再來就是疫情前最後一次日本遊,即2019年的函館青森之旅,其中有一天去過椿山,是臨海類似度假村的地方,還有一架單軌車可上展望台,本身還是一個JR站,有個大型手信店,那次因去到時單軌車剛開出,錯失了乘車的機會,但在手信店大出血,印象很深,不過,椿山已於2020年10月31日結束營業,又是因為新冠嗎? 不過說到最翻天覆地的,應是上網方法了,之前用過的方案有用SIM卡的visitor SIM、富士卡、Jwalker SIM,借WiFi蛋有用過YouYou WiFi和CrazyEgg,還健在的好像只有visitor SIM和富士卡,但這兩張不知有沒有改進,這兩張是早期自駕遊的方案,早被後來者的方便蓋過了,剛才查過一下,還有一些公司有WiFi蛋租借,但價錢和我最後一次遊日時貴多了,可能要等真的通關,大家可自由去日本,才再有平價WiFi蛋吧。 不過我還是有一個上網方案介紹,就是WAmazing網站的免費SIM卡,WAmazing是由日本企業建立,讓外國旅客遊日時使用的綜合平台,可以訂旅館、文化體驗、滑雪旅行、交通車票、預訂免稅商品等,而最着數是做會員後,可有一次免費500MB的SIM卡,領取地點勁多很方便,用的是最好用的NTTdocomo,不夠的話可加購數據量。嗱,我是無責任推介,因為還在思鄉,未能親自去日本試試,等我用完後再寫試用報告。大家不妨登記做咗會員先,去得日本時就可以用免費SIM啦。 WAmazingAPP會員登錄:(條Link要用手機開啊) https://af-wamazing.catsys.jp/c5e3c193y273353e/cl/?bId=c698u8u0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日本旅遊重新update



這個打工規條,相信好多人都知道,我只是想分享我返第一份工,儍儍不知世途險惡的經歷。 我第一份工是商業電台的助理監製,所謂助理監製只是名稱好聽,其實是監製助理,也即是大打雜一名,跟的節目叫《香港呢分鐘》,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形式有點像《東張西望》,是軟性的社會時事娛樂節目,有主持人在直播室開咪外,還有一些特派員外出採訪,而我就跟着監製大人出出入入,幫忙各種大小事項。 我上工時上手的PA還有一星期才離職。正好可以慢慢交接,上工第一天,她就問我幾錢人工,人生正式第一份工第一天返工,快要離職的同事如此問我,我沒多加考慮就儍儍的直接答了她:「五千。」怎知她面色一沉,就開始諸多刁難,這一個星期,完全沒有讓我好過。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她的人工是四千五,我新手進場,竟然還比她多五百!但明明不是我的錯啊,要嬲對象應該是商台,為何將怒氣發洩在我身上呢? 不過商台的人工制度真的很奇怪,工作大半年後到四月調整薪酬的時候,發現商台只加了丁點人工給我,實數不記得了,只記得是一個有零頭的數字,例如加$138之類,明明監製大人都很滿意我的工作表現,所以立即決定轉工,不久就找到《明報》副刊記者的工作,當然臨走時還要和接替我的新同事好好交接,她第一日返工,我照辦煮碗問她幾錢人工,天啊!她收五千五,又比我多五百大元,商台就是寧願花更多錢去請一個全新無經驗的人,而不好好加人工留人,不是說我有甚麼了不起,只是這明明是不合理的經營模式啊! 明星題外話: 我在商台的日子是四大天王崛起的年代,有一次要訪問黎明,我負責錄音,明明主持人問東,黎明就搭西,一時細細聲,一時又大聲到爆咪,一個訪問剪好了,卻好像我胡亂拼湊一般,所以對黎明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當然這麼多年下來,黎天王一直保持自己的無厘頭風格,又變得相當可愛。 另一個是有關我偶像劉德華的,那時我已接近要離職了。直播室的結構是兩層的,一入去是一個空間,一邊有控制台,我和監製大人就在這個空間工作,接電話、聯絡其他人,另有操作員負責控制台,再入面有一間房,就是主持人開咪的地方。那天我挨坐在玻璃窗邊那點點空位上,突然有個人闖入直播室,二話不說直接坐在我隔鄰、全個空間唯一的椅子上,那個人就是劉德華,待會要入裡面的直播室接受訪問,我立即全身僵硬,完全不敢移動,同事都知道我是劉華fans,看着我陰陰嘴笑,直至劉華進入內室受訪,我才能再次活動。這個突然的經歷,完全是我最好的離職禮物!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千祈唔好爆自己幾錢人工


羅臼一夜干
疫情關係,已經兩年多沒法去旅行,有時太掛念日本,便會重看自己寫的blog,早年旅行後會製作PhotoBook,上個月也翻出來看過一遍。不知是否太掛念,近來行超市,發現很多道地日本名物,以前只會見到在機場買到的手信,好像白之戀人、連May in Hong Kong都有介紹的北海道手信朱古力粟米等等。 因為所有日本自駕遊行程都是自己一手一腳策劃,過程中會search大量資料,所以對日本地理、各地名物都有點認識(近來人人傾移民,但可憐地我對英國、美國、加拿大、台灣的認知都很少,只知幾個大城市的位置,大家談到會搬去那裡,同阿邊個住得好近之類,我只有陪笑的份兒),近來就見到不少旅途上遇到的名物。 2015年時掹車邊以blogger身分跟傳媒團去日本東北,其中一項行程是探訪茨城縣的番薯品牌紅天使,當時試食的烤番薯雖然已經冷冰冰,但又甜又糯,從未遇過的甜美,深植腦海(詳情請看【東京東北體驗與花見之旅】Day 3:紅天使番薯甜到似蜜糖 )。本以為沒機會再食到,最近竟在一田見到紅天使番薯!可一解相思之苦。 其他名物像淡路島洋蔥,出名又香又甜,本來我不大吃生洋蔥,但吃過淡路島的生洋蔥後就慢慢接受了,現在Donki都有得賣,Donki還有小豆島的素麵、青森的蘋果脆片,都是旅行時吃過的。去四國香川縣時,行程實在太豐富,放棄了去金刀比羅宮以及其表參道,那裡最出名是可以學整讚岐烏冬麵,近來就在百佳見到金刀比羅烏冬麵。 因為在北海道知床半島的大成丸吃過燒魚,非常美味,慢慢才知道一夜干這種源於日本北海道,為了保存鮮魚而發明的醃漬、風乾處理方式,那時還影了一張店家將魚穫吊起風乾的相。有次發現百佳有一款一夜干,大大隻字寫是世界自然遺產之地,知床羅臼產,售價差不多要一百大元,本來無端端無人推介過,不大可能買來試,但見到是來自我深愛的知床,就即管一試吧,原來真的和Donki有售的各種平一截的一夜干有分別,特別鮮甜美味,今日翻我的blog【北海道道央道東賞楓自駕遊】Day 6:亂遊知床半島,這才發現原來我當年在知床那間店吃的燒魚,就是這一種叫ほっけ的魚,中文叫遠東多線魚,主要棲息在知床一帶的海域,難怪一食鍾情!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香港食北海道


學韓文
除了英文,相信香港最多人學的外語就是日文和韓文,因為兩種都學過,常常有人問我,那一種較容易學習。其實兩者的文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兩者都深受中文的影響,很多字都和中文的發音很相似,我們這些中文底的人去學,本身已有不少優勢,論學習的難易度我覺得分別不大,反而學生本身的生活習慣會有更大影響,先說結果,我的情況是韓文較易上手。 成也漢字敗也漢字 日文感覺上易一點,因為夾雜大量漢字,的確,即使完全不會日文,只靠漢字,大致也可猜出二三成,但其實日文中的漢字,即使是同一個漢字,不同的內容,讀音也會不同,所以有時地名人名,就一定要看音標才知道怎麼讀,而我們這些中文人就更有自己的讀音,協助理解有幫助,但對於要讀要溝通,就很困難,我試過自駕遊時過收費站,職員問去那裡,我知漢字地名,但完全答不上來!而且日文很大程度靠漢字去方便閱讀,英文會用空格去分開字母組成的單字,但日文不會,所以有漢字的話,會較容易掌握一整句的結構,但初學者都會較少用漢字,生字又記得不熟,要理解一句,便要小心將平/片假名分好一組組來處理。還記得去考N5公開試時,問題很容易,但全部平/片假名,每條題目都要很花時間理解。 韓文呢,用子母音組成一個字,然後再用字去組成單字,單字間像英文般有空格,自自然然就將句字分成一組組,易於理解,韓文學下來,你會知道某些字很大可能代表那個中文字,有時亦可有助理解內容,像중,중국是中國,중고차是中古車,회의 중是會議中,就有點像加插了漢字在其中,韓文並不是表面看那麼困難。 平語敬語時態乜形物形 日文和韓文都有敬語和平語之分,不只動詞,連形容詞都有時態,日文更有甚麼て形ない形意向形禁止形命令形等,各種轉換都複雜得多,例外亦較多,所以學來更困難。例如轉て形時多是轉動詞最後一粒音,按這粒音是甚麼而轉去另一粒音,規則很多,有時兩個不同的字變出來的,只看平假名的話,會一模一樣,例如行きます和言います,轉成て形時,會變成行って和言って,但平假名都是いって,對初學者來說,真的會學到一團亂。 而日文的敬語,更是直接令我放棄學習的導火線,早期學會的來去吃之類動詞,全部變成非常長的生字,還有自謙語,都要轉生字,老實說,為了寫這篇,翻了當時的筆記,看來看去也看不出頭緒,好像是要敬的人做的事就用敬語,我做的事就用自謙語? 韓語都有平語和敬語,現在式/過去式/未來式,書寫體和較正式的습니다體,但轉換較簡單,基本上都是以最尾的字有沒有尾音而轉,吃睡等都有較正式的單字,但就不會變長而勁難記。 還有數字這一項,日文不同量詞會有不同的數字寫法,雖然大都是由基本數字變出來,但有各種不同的細微變化,二人是ふたり,兩次則是にかい,六個是むっつ,六台則是ろくだい等等,麻煩到不得了。韓文就有兩套數字,一套複雜一套簡單,沒那麼多細微變化,雖然複雜那一套我只記到39(係呀,韓劇《39서른 아홉》幫到我記㗎,當然我最愛的《25 21스물다섯스물하나》更入腦),但我覺得還是韓文較易掌握。 語境的力量 學語文,多多少少都是靠死背,不斷熟習那種文字讀音,才能掌握。所以語文學來總是有點滯後,日韓文第一堂都是先學字母,即五十音和子母音等,即使背完都還是很生疏,要隨着課程多用那種文字,才會漸漸上手,因為在學新的東西時,會用到學過的內容,不段反複溫習,所以往往課程尾段才掌握頭段學的文法和生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這種語文,便會對學習大有幫助,跳過這個反複溫習的過程。 舉個例子,同樣的Family Tree,日文版死背爛背,勉強記住了,但不久全忘掉。相反,韓版的話,那些阿爸阿媽,阿哥姐姐(不論男版女版)細佬妹,每天在韓劇都聽到,又怎會不記得오빠?學到너무,就會想起I.O.I.那首《너무너무너무》,英文名叫《VeryVeryVery》,立即知道解很/非常/十分。學到지 마這個文法,解不要,平常看演唱會,有一句常出現,就是울지 마,歌迷叫歌手:不要哭,這個文法立即入腦! 困難點止一兩個 讀到這裡,可能以為我學韓文很順利,其實暫時我又已經在小休了。 不知是不是只有我出現這個問題,就是很難分辨一些發音相似的外語,日文有兩點和沒兩點,例如か/が我老是聽不出分別,韓文數字1和2, 일/이,單獨一個字可以發到不同音,但夾在一句中便不大分得到,如果是日子,이십일일/이십이일即是21號和22號,條脷打結都讀不到!想起以前試過教朋友分辨橙和剷、乞和黑,原來換成外語,我就會分不到那些細微差異! 而且我學語文最大的問題是學過就忘,學完3年日文再學了3年韓文,一邊學韓文,日文已經被洗得七七八八。現在小休中,韓文亦開始流走,是要看更多韓劇嗎?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日文易學啲定韓文易學啲?



2521
學了三年日文,覺得日文學到盡頭(請留意,是我學日文的能力已到盡頭,不是日文全學會學到盡頭!),於是轉跑道,跑去學韓文,希望以我日日煲劇聽Kpop的「日常溫習」,可以令我學來事半功倍。 有了學日文的三年經驗,初學韓語,課程雖然同樣又趕又急,但有了心理準備,即使韓文那些字母全是橫呀、直呀、圈圈呀,但花點時間要掌握也不是太難,而且又是入門最有成功感那一年,學了點皮毛已開始認出一些平日聽歌歌詞中的keyword,例如약속是承諾,連常常看的《Produce101》中朴志訓那句招牌潮語:내 마음 속에 저장(收藏在我的心中),都可以明白是由那些字組成。再加上遇上非常用心教的香港人老師,條理清晰的筆記,有趣的聯想記憶法(위向下似小便讀V,외向上扯讀wer)等等,都讓我讀得又開心又有成功感,更考了個A回來!心裡認定,果然轉去學韓文,平日聽得多,學來得心應手。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進入第二年的基礎課程,排得密密麻麻的各種文法以及生字,在一年間,相信大部分韓文的核心文法都塞了入課程中,再加上每課幾十個生字,雖然同樣是那個喜歡的老師,上課同樣開開心心,但已有點消化不良,不過成績仍有A-啊,當然要繼續讀第三年啦! 第三年,變成由韓國人老師任教,當年學日文第三年的經歷又再重臨,全韓文上堂,大約只聽懂一半,上課像遊魂,課本轉了,要重新適應,其實應該是教學的重點也改變了,前兩年是打基礎,學基本的文法和常用生字,是比較被動的,去到第三年的中級課程,則是着重多聽多讀多寫多用,沒有明顯的重心,只有海量生字,一下子我便沉入了谷底,連溫習的動力也消耗掉,為了上課可以明白多一點,課前先預習課文,查定生字,要聆聽的文章,先看一次文字版等等,勉勉強強上完中級一。考了個B-。 猶有餘悸之下,隔了一個學期,亦避開了由同一老師任教,才掟起心肝要完成中級課程,夠資格拿到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幸好中級二遇到一個好的韓國人老師,上課較有趣,可能開始習慣中級課程的形式,上課約可聽懂七成,不過那些海量生字只記得少許,拜疫情所賜,測驗考試都是online考,自然會借助小工具,雖然中級二考到A-,但自知其實已經跟不上。 韓劇《25 21》中有一幕,羅希度的爸爸勸勉練習劍擊遇上瓶頸的女兒,「學習不是付出多少便有多少進步,而是像爬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如果覺得一直在原地打轉沒進步,你只是在梯級的平面,只要繼續努力,便可以爬高一級了。」我真的叮一聲,超有共鳴,遇上了學語文的三年魔咒,又再開始有心無力,奇妙的是,本來這段說話是激勵人繼續努力,我聽到了卻像叫我放棄。第一年的入門課程,是讓你直線上升由無到有的階段,第二年都是簡簡單單的基本文法和常用生字,到第三年,學會基礎就要再往上爬,那就一定要很努力很努力才有進步,我暫時在休養生息,希望我再煲《25 21》時,同樣劇情會燃點起我再爬階梯的意志。 喜歡這篇文章? 幫手「推」吓,分享給朋友吧!

學語文的三年魔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