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血之書~濺血之章、裂骨之章 Author: 克里夫.巴克 Publisher: 尖端 Release Date: 2007-4 Pages: 387、382 很簡單,我完全不喜歡這類型的故事。 甚麼故事呢?就是標榜恐怖、驚憟,但用甚麼去製造呢?就是極盡瘋狂,努力的去用血、屎、尿、性去營造所謂恐怖,不用說甚麼故事性、合理性,無端跳出一些古靈精怪的東西,例如還記得的是有個犯人從監獄逃走,去了一所古老電影院躱起來,最後死在夾層中,後來他身上的癌細胞突然有一晚作崇,變身電影人物,古古怪怪地殺了些人,過程中有人嚇到瀨有人嚇到勃起,然後眼球被逼出頭顱,血流一地,後來由一個胖女人解決了,我看不出當中的理由和脈絡。 所以呢,看到一肚火一頭煙,完。
1星
Title: 神經喚術士 Author: 威廉.吉布森 Publisher: 獨步文化 Release Date: 2019-11 Pages: 344 我終於放棄了,看了半本有多,隻隻中文字都識,但就是看不懂。 這本書是1984年的作品,有可能因為看的是中譯本,但應該原作本身的寫法都不合我胃口,我看過更久遠之前寫的科幻小說,一樣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但看這本所謂Cyberpunk始祖小說,卻看得一頭霧水,作者很喜歡很實在地描寫,但用的很多是自創的詞語,連Microsoft這個字也有另一個意思,但另一方面,又很喜歡把各種牌子寫入內容,例如Sony的電視等,但要知道這些幾十年前品牌我不一定知道,在文中出現不會幫助我去構想環境,反而妨礙我理解。 結果遊魂般看了超過一半,連故事說甚麼也只得最外圍的大概,就是有個淪落的駭客被招攬去做古怪的任務。終於問自己為何還要花時間去和它博鬥,明明書櫃還有大量書未看,所以⋯⋯算!我投降了!
Title: 於記憶之濱 Author: 白石一文 Publisher: 台灣角川 Release Date: 2017-6 Pages: 446 看白石一文始於《一億元的分手費》,這本書附的作者序很破格,大意是作者每一部作品,都想逐步提高水準,注入更多心力和時間,但讀者的反應不但沒有相應提高,更好像和讀者距離愈來愈遠,花了八年心力推出的作品《於記憶之濱》,更是一敗塗地,結果要搬離生活指數超高的東京,去了冬天會大雪紛飛的城市定居,然後就寫了以這個城市為舞台的《一億元的分手費》。 我看《一億元的分手費》卻很是感動,故事有趣之餘,主角的心態,思路的轉變,都引起我不少的共鳴,所以就買多了兩本白石一文來看,一本是出道成名作《一瞬之光》,另一本就是花了八年心力但大失敗的這本《於記憶之濱》,前者引不起我的共鳴,這一本卻看得我很是失望,難免會想難怪作者一敗塗地,要從東京敗逃金澤,如果我第一本看的是本作,相信再也不會看白石一文了。 這本書以著名作家離奇之死作開端,弟弟和哥哥沒通消息多年,哥哥亦擱筆多年,突然接到死訊,去整理遺物時,卻發現哥哥最後的生活有點奇怪,加入了神意天聲之門這個新興教會,還寫了一篇隨筆在雜誌刊登,寫的是小時候的事,卻全是胡言亂語,無中生有的事,弟弟便開始調查哥哥的死。 注意,以下就開始有雷了。 故事寫法是分別以幾個人作主觀描述,這種手法不希奇,奇在每個人物之間沒有明確區分,看了這個人幾個小節,突然下一個小節就變了人,看得奇怪,才發現換了人,以弟弟身分說了一輪故事,突然換了其員工,又再換到弟弟,然後看以主角的弟弟就意外死了!然後又換了哥哥的外甥來說故事,調查這一串事件所包含的意思,神意天聲之門的歷史、兩兄弟以至這個外甥的經歷都和這個教會有着各種奇妙的相似之處,但結果呢,作者用很硬直的方式去討論記憶是甚麼,悶到差點睡了,而且理論一點也不精采,而最後竟然是哥哥安排了這一切,我到底看了甚麼?甚麼癲癎的聯繫都沒解釋,恕我愚笨,我真的看不懂。
Title: 殺人者的記憶法 Author: 金英夏 Publisher: 漫遊者 Release Date: 2018-10 Pages: 222 先說結論,我相當不喜歡這本書,因為要談不喜歡的原因,一定要劇透,所以請自行決定是否看下去。 這本書是以一個曾是連續殺人犯的視角去寫的小說,主角已經是七十歲的老頭,約二十五年前因交通意外做了腦部手術後就停止了殺人,但之前已有三十多年的殺人經驗,然後「就和最後一個受害人的女兒恩熙一起生活」,但因患了阿茲海默症,記憶力不斷減退,只記得以前的殺人經歷,卻不記得近日發生的事,但「最近社區再次發現連續殺人犯,主角一見到朴柱泰便認出他是同類,是連續殺人犯,而這個人正和恩熙拍拖,所以主角要殺了他保護恩熙」,不過我用引號引住的句子,原來應該都是主角的妄想,一直看着主角斷斷續續記下的點滴去組織故事,最後就來揭露原來一切就是主角的妄想!恩熙跟本不是和她一起生活,早在他殺掉其母時已一起殺了,反而是來照顧她的義工。 唉,看完真的有被作者玩的感覺,一切都隨你說吧!還記得看發現自己已經看完全書那種震驚:唔係呀?然後再看完足足有60頁的各式作者的話、解說、推介文等等(留意其實本文只有不足160頁),我依然不明白這本書如何叫人驚慄,如何因我太易讀懂而不會欣賞,只知作者是韓國相當出名的作家,相信這次經歷會令我對韓國作品起了戒心。
Title: 萊柏維茲的讚歌 Author: 小沃特.米勒 比起上一部《編舟計畫》,這本《萊柏維茲的讚歌》實在不知要說甚麼,三番四次想放棄,如果不是在廁所看,一定撐不下去。 看介紹,這是「一本與托爾金《魔戒》、艾西莫夫《基地》並列的重量級科幻鉅作」,《魔戒》看書已經很悶,但畢竟可看出其經典地位,確立了那些巫師、矮人、精靈等奇幻世界的最初設定,悶得來我還是尊敬的;《基地》則是我最愛的科幻小說,這才是經典嘛,《萊柏維茲的讚歌》憑甚麼與它們齊名! 故事是說世界在核爆之類的情況後,整個文明崩潰了,重回非常原始的情況,宗教起着維繫人心的作用,然後一步步的重建文明,但又步上當年毁滅之路,但,這又如何?我悟性不足,看不到深刻意義,其描繪的世界,在60年後的今天看來完全沒說服力,投入不了變成捱書。
Title: 女記者手記 Author: 亦舒 再次中了亦舒的伏,原本藍襪子之旅後已決定不買亦舒了,但見這本是講女記者,話晒自己做傳媒,即管買埋呢本,唉!狠狠的中伏了! 看這本書,只有反感,這個年輕的亦舒,有哥哥作後台,薦了她去報館做記者,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埋怨,只重視自己感受,對工作一點也不認真,別人出糧給她過癮,好討厭。不要說今天80後沒責任心,這個40後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說她小女孩不懂世情嗎?但她是領人工的,恃着個個是認識的叔叔伯伯就胡來。 試想像如果當時我在這間報館工作,絕對勁憎這個不事生產的皇馬掛,別人做事她在玩!而且整本書沒故事性可言,就是她胡搞的記錄。 後來找了一下資料,原來這本書是亦舒年少時在報紙連載的,真的無言了。
Title: 末日之旅(上,下) Author: 加斯汀•柯羅寧 這兩本厚厚的末日之旅上下冊,足足看了兩個星期!平日多是幾日頂盡一個星期幹掉一本,今次真的令我疲累不堪,揭完簡直有點憤怒的感覺! 故事橋段其實熟口熟面,就是生化危機嘛(插口說句,最近熱打bio6,好好玩),美國軍方聯同天真的科學家,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一種病毒,感染了便變成病鬼,一種力大無窮動作超快跳得又高又遠的怪物,非常暴戾,這種實驗自然以失控告終,於是美國失陷,只餘下零星的小社區,全世界好像也受影響了。 橋不是新鮮點子不重要,令我覺得憤怒是看了兩個星期,厚厚兩冊字體密密麻麻的,卻甚麼也沒解釋,一開始那個叫艾美的小女孩,描寫得煞有介事似的,但她那時只是一個窮媽媽的可憐女兒,還沒感染病毒,已令動物園大亂,修女受感召。 好了,天下大亂後,故事來到劫後剩下來的小小保護區,被世人遺忘的殖民地人民自求多福,努力生存了近一百年,這處的描述已很不細緻和不合理,像大家的衣物都很舊要循環再用,ok,但醫務室又有綳帶用,百年間如果不想方法生產布帛,我不相信可以還有綳帶用囉,即使是代用品!他們的武器又是如何生產呢?即使是弓箭和刀。欠了細節的刧後生活自然少了真實感,一切變成作者自說自話的地方,劇情任他推進。 好了神秘的艾美再次出場,引起保護區人民心靈種種變化,又是不知為甚麼,是艾美,還是那十二個之一巴柏寇克,我不明白,最後變成長征尋找事件的源頭,直至結局,一個個之前煞有介事布下的謎都沒有解開!怎不叫人憤怒,我最憎扮晒嘢卻無嘢,故弄玄虛的故事! 我嬲得立即上網找這本書的書評,出乎意料有很多,原來出版前找了很多blogger試讀,內容一面倒讚好,亦發現原來此書,這麼巨大篇幅的書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曲,啊,原來還沒完,但這並沒平息我的憤怒,出色的幾部曲故事,每本都是完整的,而結合來看就更宏大。你看基地三部曲每本都好看,最近才看完的殞月危城系列,同樣是講文明滅亡的末日世界,就好看多了。
Title: 藍襪子之旅 Author: 亦舒 又一個我長期支持的作者,令我考量下次買不買書,這個主角言可言實在很麻煩,而且又是那種公式,有思想自立有啲錢的女主角,看這看那不順眼,當然很有教養的不會顯露出來,只在心底批評,受盡情傷,那個男的當然很不堪,等等等等,好閹悶。
Title: 解夏 Author: 林詠琛 看到這本,我開始考慮以後不一定每本林詠琛都買,可能因為我不大喜歡這個左手系列,不大喜歡蒙空他們這一堆人,總覺得左撇子搞一場大龍鳯是小題大做,也就投入不到故事中啦! 今次的故事也是啦,說甚麼平行宇宙,但所有理論模模糊糊,好像好認真,卻像兒戲般,寫得動地天驚,人類滅亡,故事情節卻是只朝自己心中所想推進,麻麻。
Title: Another Monster-The Investigative Report Author: Werner Weber、浦沢直樹、長崎尚志 老老實實,這本書比想中悶得多了,如果不是看過漫畫,甚至可能看不懂內容,內容零零碎碎,這個說幾句,那個說幾句,人物都不大搞得清楚。我想較獨特的只是交待了一下約翰的父母到底是甚麼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