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故事的結局 Author: 湊佳苗 湊佳苗的作品都很喜歡玩特別的結構,像以往來書信來說故事,不同人說自己的故事之類,今次簡直是奇玩大爆發。 首先先說一個故事的開頭:一個住在被山環繞的小村落女孩,自小愛幻想,受朋友影響寫起小說來,沒想過以此為職業,正當與男友快要結婚時,突然有機會去東京跟著名小說家學習,家人男友反對⋯⋯故事就此打住,然後就是記錄這個故事的一叠原稿,在北海道和個旅人間輾轉流傳,不同人為此故事寫下不同的結局。 很有趣的結構,各個短篇的主角有不同的經歷,因不同原因,一個人在北海道旅遊,方法各有不同,坐船、自駕、踏單車、坐公車等,有和腹中BB遊歷、有人為告別夢想,每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各自有自己的看法,各自有自己的完滿結局,亦令你跟着去想不同處境下的景況。 更令我投入的是故事發生地北海道,作者挑這個地方,應是因為這是北方的遼闊大地,而這處亦是我最愛的日本區域,前前後後去過五次,有冬天跟團去,亦試過春夏去看花,每一次都令人回味無窮(請看我的blog自駕遊部分),因為花了不少心血去計劃行程,所以對北海道的地理很熟,可能比部分日本人還熟,看到熟識的地方在書中出現,腦中便會彈出相對應的景色,親切感油然而生! 故事最後還有一個真結局,看完有滿滿的暖意。
湊佳苗
Title: 絕唱 Author: 湊佳苗 去年正值阪神大地震20週年,剛巧去了一次淡路島,參觀了島上的地震紀念館,近距離看斷層和坐坐模仿當時情景的模擬器。一直對這次地震感受特別深,可能大阪神戶無論地理位置和外觀,都是和香港很近和很相似的大城市,當年看見電視新聞播出的片段,連大型行車天橋都倒了,完全感受到在天災面前,人是如何的渺小,同理心特別強! 說回這本《絕唱》,四個故事都是以經歷過這次地震的女人為第一身主角,點點滴滴由不同角度看大地震對人心的影響,但故事卻是發生在太平洋中央的島國東加王國上,每個人互有關連,由在東加開民宿的日本女人串連起來,很有趣的安排,最令我感動是〈陽光〉這個故事,但最令我好奇的卻是〈絕唱〉,是不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呢?Google一下作者,好像不是,卻意外發現原來作者住在淡路島,當年最近震央,有斷層穿過的淡路島! 20年過去,阪神大地震的影響原來還留在一些人的心中,更嚴重的311大地震只過去了5年,對環境的影響還是未知之數,至於對人心的創傷可能更不是輕易可察覺,去年有機會訪問東北福島等受災地區,見到的是積極面對困難的農民、廚師等等普通人,真心希望這些人可撫平創傷,重新上路!
Title: 望鄉 Author: 湊佳苗 這是由六個短篇組成的結集,每個故事之間,關係並不強烈,只是都以一個應是虚構的,位於瀨戶內海的白綱島為舞台,意外地,每一個故事都觸動的的感情,張力絕對比得上長篇! 我真的有上網找一下白綱島,當然搜尋到的都是這本書,再找一下這個島的特色:一島一市,只找到一個在日本海的佐渡島,再看一下地圖,其實不大清楚瀨戶內海的範圍,較大的島有小豆島、屋代島等,有橋連接的淡路島不知是計在內海中,另外亦有橋連接的大三島、大島那一堆島嶼,個別面積較小,不知作者取材自那一個島。 去年夏天剛剛到過四國旅行,行程包括瀨戶內海中的小豆島和直島,更與其中一個故事情節一樣,與上颱風吹襲,所以畫面和感情俱有,對故事份外投入。作為一個遊客,很享受這些小島風情,不知真正住在這些小島上的島民,生活又如何呢? 答案或許在這幾個故事中可以窺看到一點,故事的主角大都是渴望離開小島,擺脫束縛,直闖橋的另一邊,開拓自己的新世界,但另一方面又會思念故鄉,懷念故鄉的好。小島同樣經歷經濟泡沫爆破的影響,快速沒落,各人更要尋找自己的出路,也許這個島不只是瀨戶內海的一個小島,而是整個日本列島!
Title: 睡在豌豆上 Author: 湊佳苗 一個小女孩,之前還與姐姐一起在神社後面用紙箱搭房子,姐姐先走,但最後不見了,兩年後姐姐被發現回來了,但小女孩覺得她不是其姐,一直都不接納她。 很引人入勝的橋段,一直很急着追看,想知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但我對結局不是太滿意,以下有劇透,未看書的千萬不要看,否則絕對有大影響。 我覺得姐姐萬佑子被人帶去,然後立即相信那個人是自己親生母親,真的很難令人入信,怎可能就此完全逃離生活了八年的家,還是這麼小的孩子,之前的生活全部都是父母,如果是經接觸再慢慢接受還好一點,完全無心理準備下立即頭也不回,那個家又沒有虐待她,我覺得解不通。 掉了包的假萬佑子也立即被一起八年的母親忽視,又是極奇怪,唯有說她倆真的是母女,都是如此冷酷無情,感情怎可能只建基於血緣? 只可以講妹妹和家人都很可憐,特別是妹妹,父母後來都知道了,但一直騙了妹妹,真的假的萬佑子,對她來說都是假的。
Title: 高校入試 Author: 湊佳苗 湊佳苗很喜歡嘗試不同的表達方法,好像《往復書簡》就以一來一回的書信來說故事,今次以各個人的自述來說故事,也非道次,但自述的人非常多,人人都來加把口,而每個人之間亦以留言版上的留言來間隔,一開始真的看得頭都暈,要參考前面人物關係表,其實都幾影響閱讀的節奏,我不是太喜歡。 故事是講高中入學試,一試定一生,對學生來說很重要,但很多負責人卻馬馬虎虎,做成別人的不幸;躱在網絡後方,匿名隨意留惡毒的說話,殺人不見血。於是有人揚言摧毀入學試。 我看來不會很震撼,畢竟我完全不認同讀甚麼學校會影響一生,要如何走是掌握在自己手,這麼多人煞有介事的,實在很無謂,不過回心一想,香港人一樣為升中抽獎換樓、做校工等,其實情況一樣。 而且因為用上分割式人人自述,我覺得大大影響故事人物的塑做,讀者的投入感都降低不少,如果不是這種寫法,我可能會給4分。
Title: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Author: 湊佳苗 湊佳苗的作品是幾有個人風格,頗喜歡用不一樣的說故事方法,像最出名的《告白》,就是用不同人的自白方法去併湊故事。 今次用的是一個個人向一個叫赤星雄治的人說話,這個人是自由記者,但是一個很差的記者,他聽了一個舊朋友的電話,八卦一單受害者是骨友同事的凶殺案,立即在blog上發表八卦內容,後來再實地採訪各相關人士,所以本書結構就是一個個凶案的相關人士向這個記者說內容,再加上附錄的blog討論串的內容和雜誌報紙報道,集合成整個故事。 故事其實幾好看,不過我不是太喜歡,因為太黑暗和充滿惡意,每一個人都不負責任地用自己的眼光看別人,用自己的意志去解讀別人的行為,好像沒有一個是正常人,以往湊佳苗的作品黑暗還黑暗,但都有溫暖的一面,但今次好像全部人都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少少劇透,一早已估到不是千夫所指的嫌犯是兇手,不過這都不重要,有關兇嫌的點點滴滴,不同人自有不同看法,最後兇嫌也來自白一番,真相只有兇手是誰,但種種八卦,每個人的性格是甚麼,已完全辨不清,突然覺得警察辦案也很困難,人,都只是自己相信的事,沒有如推理小說中的客觀敍述,要抽出真相,真的很難。
Title: 母性 Author: 湊佳苗 看書封底的介紹:湊佳苗認為自己身為作家,最想寫的故事一個是《贖罪》,另一個就是《母性》了,甚至覺得能夠寫出《母性》這本書,就算以後不再寫作也沒關係。 一心對這本《母性》有頗大的期望,踓然不至於要掉書,但實在有點失望,《贖罪》我看了,對於當中的沉重很有感覺,是我喜歡的一本書,但這本《母性》可說湊佳苗的作品中較失色的一本,但她自已卻如此期許... 故事是圍繞母親和女兒的故事,母親有自己極珍視的母親,但一次意外中,母親要選擇救自己的母親還是女兒,從此生活就完全變調。 這個母親本身是很古怪的,所有的感情和行為都是由別人的評價來出發,想獲得母親的讚美,要幫助人因為如此會被母親讚美,之類之類,其實相當得人驚,人生的價值觀完全建立在別人的眼內,幸好她最仰賴的母親的確有一顆善良的心,是一個正常又充滿愛的人,但自從失去母親之後,面對的是刻薄的奶奶,從此受苦兼沒人去肯定自己,就變得愈來愈古怪,女兒不知為何都很渴求母愛,又是很想得到母親的肯定,但我又看不出為何女兒會如此,這便是我不太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很多人的感情都很古怪,母親的丈夫以為會有更多描述,但用本日記說過一點就算了,感受不到書中人物的感情,令我扣了分。 看這本書時反而想起日劇《Mothers》(港譯《愛母罪》),說虐兒和棄兒,描寫了幾個不同的母親和女兒,反而給我很深刻的感覺,精采得多。
Title: 花之鎖 Author: 湊佳苗 最近湊佳苗都沒有令我失望過,花之鎖由三個女子雪月花的故事組成,場景是鄉下小鎮,鎮上有一間花店和賣金鍔燒的梅香堂,還是大畫家香西路夫曾暫住的地方,三個女子的故事各自發展,但卻又互相緊扣,一邊看又一邊猜到底大她們是甚麼關係,好好看啊。 書中的人物大都有一顆溫柔的心,當中也有自顧自己的人,看來很有小鎮的風味,三個主角都很堅強。看到中段估到一點點,知道是玩時間空間,猜到一點點,但看到結局依然有驚喜,踓然傷感但仍然溫暖。
Title: 藍寶石 Author: 湊佳苗 看短篇容易輕鬆看完幾好睇,藍寶石不只好看,係相當好看,好多感動位,像說喂喂爺的紅寶石,令人心溫暖的月光石,兩個故事相連的藍寶石同石榴石都很好看。 特別是先說一段真緻感情的藍寶石,一個不易相處的人遇到一個互相相知的人,終於戀上了,卻只留下藍寶石;一個轉調去了下一章,變成黑暗的石榴石,但終於亦從黑暗中解放了,看得人落淚!
Title: 境遇 Author: 湊佳苗 其實不能說這本不好看,不過,始終不能投入日本人對加害者親屬的歧視,以我香港人的角度看,真的好奇怪,怎可能覺得殺人犯的後代一定有問題,要贖罪,不能有幸福的人生,還要是社會風氣,大家理直氣壯的歧視,對像還可以是小孩! 之前都看過類似的情節,殺人兇手的家人受盡迫害,鄰居理所當然的指控,完全是一個社會現象,如果在香港即使歧視也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吧,最起碼小孩是無辜的。 如此這般,代入感就不夠了,是罪犯後代會好震撼,但不會當成是自己的原罪吧,感覺不到她內心的痛苦,小晴就更令人火起(以下劇透),其實老早就估到是小晴幹的,陽子是自己唯一的家人,在最想放棄人生時,是對方扶着自己,怎還能生出報復的念頭,更應反思日本這種要家屬贖罪的不良風氣,而且這種被害者和加害者後代的故事,之前在其他書都看過,唔,看完後是:哦,咁囉! 湊佳苗之前贖罪就感受深得多,那四個少女被受害者母親指責害死自己女兒,她們也懷抱罪疚感長大,引出種種問題,這才是悲劇啊!